礦產資源是可從中提取某種供給工業利用的金屬元素或化合物的礦產。根據金屬元素的性質和用途將其分為黑色金屬礦產,如鐵礦和錳礦;有色金屬礦產,如銅礦和鋅礦;輕金屬礦產,如鋁鎂礦;貴金屬礦產,如金礦和銀礦;放射性金屬礦產,如鈾礦和釷礦;稀有金屬礦產,如鋰礦和鈹礦;稀土金屬礦產;分散金屬礦產等。目前我國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
1、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我國已查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的12%,其潛在的價值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銅6708萬噸,其儲量居世界第十位;鋁土礦25.5億噸,其儲量居世界第九位;鉛3757噸,其儲量居世界第三位;鋅9267噸,其儲量居世界第三位;鎳813萬噸,其儲量居世界第九位;鎢569萬噸,銻207萬噸,稀土8909萬噸,其儲量居均居世界首位;鉬999萬噸,錫81萬噸,其儲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中國有色礦產資源總量盡管很大,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量卻很低,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2%,所以說,中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2、“小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而大宗礦產資源儲量相對不足。從表面數據看出,鎢、鉬、錫、銻、稀土等“小金屬”探明的儲量居世界前列,而且資源質量較高,在世界有較強的競爭力。而經濟需求量大的銅、鋁、鉛、鋅、鎳等大宗礦產資源儲量占世界的比例很低,分別為3.9%、2.3%、12.6%、11.8%、4%,屬于中國短缺、急缺或不足礦產資源。
3、貧礦較多,富礦稀有,開發利用難度大。中國有色礦產地數量很多,但從總體上講貧礦多、富礦少。如銅礦,平均地質品位只有0.87%,遠遠低于智利、贊比亞等世界主要產銅國家,其中品位大于2%的銅礦僅占總資源儲量的6.4%,品位大于1%的銅礦也只占總資源儲量的35.9%,而且資源儲量大于200萬噸以上的大型銅礦床品位基本上都低于1%,高于1%品位的大型銅礦中的資源儲量僅占總資源儲量的13.2%。鋁土礦雖有高招、高硅、低鐵的特點,但幾乎全部屬于難選冶的一水硬鋁土礦,目前可經濟開采的鋁硅比大于7%的礦石僅占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特別決定了必然增大礦山建設的投資和生產經營成本。
4、共生、伴生礦床多,單一礦床少。中國80%左右的有色礦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鋁、銅、鉛、鋅礦產為多。例如,在銅礦資源中,單一型銅礦只占27.1%,而綜合型的伴生銅礦占了72.8%;以共伴生礦形式產生的汞、銻、鉬的資源儲量分別占到各自資源總資源儲量的20%~33%。中國有色礦產資源中,雖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綜合回收,可以提高礦山的綜合經濟效益,但由于礦石組分復雜,勢必造成冶選難度的增加,加大建設投資和生產經營成本。
5、分布范圍廣。中國有色礦產資源分布范圍很廣,各省、市、自治區均有產出,但區域之間不均衡。銅礦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贛東北和西部地區;鋁土礦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廣西、貴州地區;鉛鋅礦主要分布在華南和西部地區;鎢礦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地區;鉬礦主要集中在陜西、河南、吉林地區錫銻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廣西等地區;稀土主要集中在內蒙、江西、四川地區。
二、當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
選礦是研究礦物分選的學問,是一門分離、富集和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的技術科學。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人類對礦物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礦物資源中,富礦數量減少、貧細礦物資源增加,而且礦山、冶煉廠排出的廢水、固體廢棄物等對環境的污染與治理問題也開始受到重視,傳統的的一些選礦技術與理論已不能完全適應解決這些問題,要應運而生一些高效益、低能耗、無污染的選礦新技術。
1、產權全面化
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實施的選擇使用一種經濟品的權利,他包括行為主體對礦
山的使用權、轉讓權以及收入的享用權,在理想的礦產資源經濟評價中,產權明確和私有化是開發評價的基礎和有效利用的前提。從經濟學的最高效用角度來分辨,當不考慮交易費時,出價最高者擁有資源或者商品的產權,這體現了最有效率的利用和效益最大化的經濟原則。但現實中往往交易費不可能為零,受其干擾,政府在界定礦產資源產權的同時,不能的有效進行配置。比如為了節約交易費將礦產資源的開發權交給個別企業形成壟斷,而這些企業出于對壟斷及效益的追求,在對礦產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時會產生偏差,是資源利用不具備合理性和延續持久性。
2、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
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技術經濟政策,其中包括兩個方面的
內容:一是共伴生金屬非金屬資源的綜合利用,二是工業“三廢”的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有助于保護資源儲量和地質環境,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雖然在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比較,仍然差距明顯,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只占總量的1/3,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只有50%左右。
對資源利用效率認識不夠,相關的法律不健全和政策激勵不足通常都是被認為是導致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的主要因素,而技術水平不高和推廣面不力則是被認定為是最主要的客觀因素,這些因素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的提高。
3、成本的相對過高導致貼現率過高
礦產資源是有限的資源,社會與國家礦產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要依據礦產資
源的可持續發展。而在礦產開發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潛移默化的規則及影響,當投入與產出不能形成一項正比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寧可丟棄礦產資源也不去進行開發投入,這就會致使許多礦產的伴生資源在丟失。一般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評價中卻只會考慮個人成本,比如自己的投入和損失等。但這只是整個社會成本的一部分,社會成本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一切損失和代價,除個人成本外還包括環境成本和未來的開發成本等。礦產資源中于其有用性和稀缺性而具有價值。這種價值不僅為當前的經濟回報為表現,而且可能在將來發揮作用或體現出來。由于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其未來的社會損失是必然存在的。這種損失應該以折現的形式附加于現金的成本計算上,同時,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時必然造成環境資源的消耗及損壞,而環境容量的局限性或稀缺性會帶來資源的價值,這種價值也理所應當的計算于現今的成本當中。但目前在礦產資源的開發評價中考慮的成本主要是以開采成本為主的一系列開發方的投入,不涉及社會成本和環境成本等,因而致使成本偏低。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對于完全不可再生資源,機會成本的遞增是非??斓?,將構成總成本的主要部分。另外,國家對礦產資源開采權和資源本身的定價并不合理,通常偏低,使開發方又進一步削減的成本?,F今社會邊幅總成本大小個體邊幅成本的情況下,理性決策會導致個體的行為過量,使總邊幅成本大于總邊幅的收益,產生無效率的結果。反映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商,實際開采量超過最佳開采量,不但缺乏效率,而且會加速礦產資源的耗竭,不利于可持續利用。
而貼現率是一種期望的投資和報酬率,在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非常關鍵。貼現率反映的是同樣收益的價值隨其發生時間推遲而引起的單位時間內的平均相對折報數量,貼現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投資者的時間偏好和資本的機會成本。貼現率直接決定礦產資源開采在當前和未來之間的分配,對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影像巨大。
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高效與綜合利用的對策
1、產權市場化
產權是給所有者帶來收入的,所有者擁有了產權,相當于給予其一個效益
屏障,單體的所有者對產權的全面總攬能夠致使所有者充分追求效益的同時才會在投入上減少成本以提高投入與產出的最大利益性比例,令其擁有更多的收入。這種行為將其杜絕并不利于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將其產權市場化,借鑒國外的發達地區的環境管理中采用的排污權交易的手段,將礦產資源的產權賦予價值并通過拍賣的方式轉讓私人。產權私有可使礦產資源的開發行為具有公平的利益向導,更符合理想的市場模式,行為結果將更有效率。其拍賣的資金將作為遺失的補償用于國家開發解決礦產資源高效與綜合利用的研究費用,在技術上提升礦產資源的高回收率。
2、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礦產資源的高效與綜合利用課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和政府的重視,除了在法律及經濟政策上改革,提高開發礦產資源的設備技術實為最根源的問題,礦產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提高回收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在開發環節的技術上做到更高比例的開發、更低比例的廢除;更高比例的回收、更低比例的丟失。發展科技,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設備的技術已經成為全球認定的礦產資源高效與綜合利用的首要任務目標,經濟政策的改革減少的是潛在的資源消耗問題,法律政策的改革是降低資源丟失損耗的客觀方面。而礦產資源開發設備的技術提升,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方式方法。
3、提出補償,壓縮貼現率
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考慮一個等量于社會成本的補償金或罰金是合理的,其結果不僅僅是是礦產資源開發行為成為完全的經濟行為,還能對礦產資源的遺失損耗做出一個補償,從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市場機制調節作用,使礦產資源的利用達到最高效率。
結束語
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的基礎原料,近幾年來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因素,要提高礦產資源的高效與綜合利用,達到可持續長久發展,建立產權市場化的機制,國家提高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和壓縮貼現率可以較為有效的消除不合理的因素影響,讓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高效與綜合利用得以較為有效的提高。
聲明:
“淺談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高效與綜合利用”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
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