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將銅、鋁列為有色金屬工業發展重點,東北銅業基地的建設是中國銅工業恢復的起步標志。銅陵很快步入了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軌道: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于銅陵,第一家集采、冶、煉為一體的大型
有色金屬企業建于銅陵,銅陵成為了我國重要的銅工業基地。我國銅工業先后恢復和擴建了沈陽、上海、重慶冶煉廠;新建了銅陵、白銀、大冶、云南等大型冶煉廠,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銅采、選、冶、加工生產體系。冶煉工藝不斷完善,裝備水平顯著提高。20世紀50年代初用帶式燒結機代替燒結鍋,用轉爐代替真空吹煉爐,自力更生建設了銅官山冶煉廠;60年代初建成了電爐、反射爐冶煉廠;70年代研究成功了處理氧化銅礦的一段回轉窯離析工藝;經過15年的研究、試驗、攻關,我國自主創新的“白銀煉銅法”正式投入工業生產,1980年在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取代了反射爐工藝。1979年全套引進了閃速爐煉銅設備建設貴溪冶煉廠,1985年建成投產,1986年銅產量達6萬t,是當時我國生產規模最大、生產體系較齊全的現代化
銅冶煉廠。銅的綜合利用也有了很大進展,能從銅礦中回收金、銀、鉍、鋅、鉛、銦、硒、碲等多種有價元素。1997年1月我國第一座中外合資的大型銅冶煉企業金隆銅業正式投產。2003——2008年,隨著國家對環保和節能減排的調控力度加大,國內骨干冶煉企業通過科技攻關和技術改造,逐步淘汰了污染嚴重的鼓風爐、電爐和反射爐粗銅冶煉技術。取而代之的是引進并消化自主創新的
閃速熔煉法和諾蘭達法、艾薩法、澳斯麥特法等富氧熔池熔煉新技術。云南銅業集團引進的艾薩熔煉技術,經過消化創新,低能耗和爐齡成為世界同類冶煉法的第一。到2008年年底,我國骨干銅冶煉企業已全部采用國際先進的冶煉工藝,產量占總產量的95%以上,標志著我國銅工業的經濟技術指標和環保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我國的銅冶煉技術已輸出到國外,在伊朗建設8萬t/a粗銅的閃速銅冶煉廠,2004年竣工投產。